close


空間中的詩意


應該就像這兩張照片中的所有元素安排出來的精采空間品質吧...




by/楨文彥(Fumihiko maki)     project/Kaze-no-Oka Crematorium


圖片引自: The Architecture of Fumihiko Maki Space, City, Order and Making


                 ISBN:3764366974



 


楨文彥_Fumihiko maki 


曾於1993年贏得被建築界喻為諾貝爾獎—普立茲克建築獎的楨文彥,1928年生於東京,1952年畢業於東京大學建築系之後赴美Cranbrook美術學院留學攻讀建築碩士,1954年更進入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攻讀建築碩士,並任教於美國,日本各大學,先後擔任過美國華盛頓大學建築研究所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等著名大學之教授講師,1959年後返日成立事務所,並任東京大學教授至今。


槙文彥先生對建築與都市有深入獨到的見解。作品遍佈日本及美歐各地,其建築特有的層序變化,纖細的細部處理,對於行為科學的理解,強調建築空間的意象。是以日本禪宗藝術的典雅簡潔、精鍊及日本傳統建築不甚明確的機能性,及空間意象的重疊性為基礎,融合了柯必意(Le Corbusier)的自由平面及密斯(Mies Van Der Rohe)的普遍性空間,以及神在細部(God in the Detail)的想法,加上一九一七年代的歐洲新造形主義(De Stijl)及構成主義的組構建築要素為其主要手法,營造出其獨特嶄新的建築風格。槙文彥先生在概念上對於建築的機能性,順應日新月異的變遷性,保持不確定性的看法,採取開放端(Open End)的認知。而對於建築在其環境中如何諧和,亦非常重視都市、文化和人性的紋理(Contexture)。在設計的過程中相當重視環境的分析中所獲得的意象。在都市方面,槙文彥先生以其建築作為對話參與都市意象的建構。重視高科技的技術,追求環境共生,省能處理,偏愛纖細,智慧性表現高科技的細部大樣,喜用鋼板,玻璃,鋼材,鋁窗等工業生產材料等。其洞察日本的都市與建築中的“層序與奧性”,東方形的空間層序和場所性。


在日本的現代建築家中,槙文彥先生的形象是屬於少數派的人物,由於秉持著對環境涵構的尊重,散文般的建構方式,作品形態較缺乏動人心弦的氣勢,但這對建築中時間的要素獨特看法的結果。由於其包容於時空的觀念使然,不僅各個作品賦予多重的涵意,對於大型建築物,如音樂廳、體育館、展覽館等亦能堅持一貫的構想,得心應手。一九九三年,槙文彥先生贏得建築界的諾貝爾獎──普立茲克建築獎,被美譽為當代罕見的建築師,獲獎的傑作是藤澤市體育綜合館,空間的主體是2000座位的體育館,上面覆蓋著尺度誇張寬八十公尺的不銹鋼板屋頂,其交接處外洩出自然的光線帶,取代了一般慣用的鏍栓和混凝土的接縫。九0年代槙文彥其他大型作品亦都能喚起形體的潛意識,賦予多重的象徵意義,同時取法新哥德時代的手法,追隨浪漫的形式。這些公共建築在都市中傳達較持久且多重的趣味性,同時在人體的尺度上與既存時空脈絡息息相通。


槙文彥先生是典型的現代主義開發者,並不極端追求流於型式的後現代主義語彙,反而集中於思索現代主義開拓期的起源,以更為精細的手法嘗試理性的表現,捨棄過於潔癖的思維方式,採取無終點的開放式設計。其作品細部和質感的講究更豐富的量體表現,而完成一個確切的品質是他一貫的風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nff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