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新藝術的發電廠 ─ 倫敦泰德現代館

文=劉惠媛,攝影=章光和


  由H&M瑞士建築師雙人組將一個本來是廢棄的發電廠,改建成新的現代館,既尊重歷史又開創新契機。改建後這座工業時期的代表作依然保持舊觀,成為改建最少,而可利用的空間最大的新興藝術區。


英國現代藝術新紀元


  美國有紐約現代美術館、法國有巴黎龐畢度中心,而素來以文化與藝術品味自豪的英國,雖然擁有大英博物館、倫敦國家畫廊和泰德畫廊,但是在當代藝術的發展版圖上,始終落後美國和法國一步。近年來,由於英國對當代藝術的推廣不遺餘力,藝壇新秀備出,美術館界也急起直追,2000年的夏天,泰德畫廊新的現代館 (Tate Modern) 開幕,等於是向全世界愛好藝術的人士宣告這個戲劇性的變化,同時也揭開了英國現代藝術新紀元。


  1897年泰德畫廊成立之初,以收集英國藝術家作品為主,二十世紀初開始收藏法國、義大利繪畫,而後因為現代作品日益增多,展覽的空間不足,而有擴建新館的計畫。泰德畫廊知名的收藏包括前拉斐爾畫派、泰納、康斯坦堡,一直到法藍西培根、大衛哈克尼等重要英國藝術家的傑作,同時也收藏印象派大師塞尚、高更、梵谷到馬蒂斯、畢卡索等人的作品。將泰德畫廊一分為二之後,原來的泰德畫廊改名為泰德英國館 (Tate Britain),以展示英國藝術為主,而新的泰德現代館則以二十世紀的藝術為主,收藏國際性的藝術品。

簡潔有力 大即是美

  位於泰晤士河南岸的泰德新館,是這兩年歐洲最熱門的當代藝術中心。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見到這座由發電廠改建的美術館,第一眼的印象就是「大」,且大到令人無法想像的地步,巨型的煙囪高塔,原本是工廠區的地標,猶如工業時代的歌德式大教堂般。就數字而言,發電廠面積龐大,渦輪廠房長155公尺、寬23公尺、高35公尺。整座建築物有地上六樓、地下一樓,整個七層樓共有84間展覽室,改建後的新美術館東西走向的主要入口,幾乎就是一條大馬路貫穿建築物的整個地面樓層。


  坦白說,走進泰德現代美術館感受到的「巨大」效果,叫人嘆為觀止。新美術館改建的計畫是由The Herzog & de Meuron (Jacques Herzog & Pierre de Meuron) 建築師事務所負責,這兩位年輕瑞士籍的建築師,以簡潔、精確的空間概念在眾多世界級的建築師事務所中脫穎而出贏得競圖。據說,他們的作風是所有競圖的計畫中最自我節制,根本沒有更動建築物的外貌。內部的空間設計一方面尊重歷史,保留了象徵工業美學的工廠內部結構,一方面以改造新的「材料」和「光」來製造未來感。而美術館頂樓特殊的長廊,在夜間打光時,可以說是一座都市裡的「藝術發電廠」。


  當年,泰德畫廊在決定尋找新址擴建新館時,曾探訪不同的美術館(他們暗中以紐約的現代美術館為競爭對手),與不同世代的藝術家討論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空間。其實,大多數當代藝術家最喜愛的展示空間,無非就是大而開放的空間,足以讓他們的作品尺寸可以擁有毫無限制的想像。而通常在大都會的市中心,要找到這樣的展覽空間非常困難,因此泰晤士河南岸的計畫,提供了一個絕佳的機會,讓荒廢的廠房在舊社區重生。所以泰德現代館雖然沒有太戲劇性的建築結構,卻贏得藝術界的掌聲。


新傳統與新觀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泰德畫廊的展覽理念。在此之前,全球的現代美術館大都是採取紐約現代美術館模式──承襲當年紐約現代美術館館長巴爾 (Alfred H. Barr) 所創造的模式,以編年史的方式選出代表性的作品,然後以「藝術運動」或「風格主義」的演進過程來說明現代藝術史,而觀眾也習慣了這樣的觀看方式。


  然而,泰德新館以新的分類方式,來處理二十世紀藝術的企圖心是顯而易見的,館方打破了現代主義的框架,不再採取年代、風格或主義的分類方式陳列,而以四個「主題」為重點展出館方的收藏。四個主軸分別是「歷史、記憶與社會」、「裸像、行動與人體」、「風景、事件與環境」、「靜物、物件與真實」,大膽的按照不同的主題選件,打破固定的思維,讓不同世代的藝術家因為策展人的觀點而呈現出不同的意義與詮釋。像是把莫內的《睡蓮》和英國雕塑家理查.隆 (Richard Long) 的石雕作品,歸類在「風景、事件與環境」的主題下,作品之間所產生的微妙互動與戲劇性張力,對觀賞者而言是前所未見的心靈刺激。


倫敦南岸新興藝文區


  原本景象蕭條的南岸區,向來是觀光客不會踏足的工廠區。現在因為新的泰德現代館和莎士比亞環球劇場陸續開幕,新興區有變成藝文特區的趨勢,不僅有寬敞的河堤散步道、碼頭,日益增加的辦公室、小劇場、電影院、畫廊、餐廳、咖啡館、酒吧等等,更使許多年輕上班族、工人、青春洋溢的學生都喜歡在這附近活動。


  事實上,新館的改建是英國千禧年計畫中重要的建設之一,整個擴建計畫預算高達一億三千四百萬英磅,其中一半有賴英國發行的公益彩券的收入,才得以完成工程。為了慶祝千禧年,還有大家耳熟能詳的「倫敦眼」(London Eye),是由英航所贊助的全世界最大的摩天輪,寬闊的視野可以鳥瞰整個倫敦地區。以及泰晤士河上連接泰德現代館和對岸碼頭的「千禧橋」,這座由Norman Foster所設計的人行步道,形制優美且充滿高科技感。原本千禧橋的設計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路徑,讓民眾可以從北岸直接步行至南岸,拉近新興的南岸與倫敦舊市區心理上的距離,可惜美中不足的是,開通之後因為太受歡迎人滿為患,而最初的設計不堪負荷,而目前為了安全的理由,暫時關閉修復。我倒是非常期待能漫步千禧橋去拜訪泰德館,因為這座美術館唯一的缺點,就是目前周邊的交通設施不夠完善,難以親近。


 


泰德現代館 Tate Modern http://www.tate.org.uk/moder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nff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