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國美館看到此幅木雕圖


非常喜愛


圖名/竹鎮歡喜圖      作者/朱為白


說它是台灣版的清明上河圖也不為過


------------------------------------------------------------------------------------------------------------------------------



朱為白於五、六年代就崛起於畫壇。是一位在媒材使用上充滿實驗性探索的藝術家,也是台灣戰後現代畫運動的先鋒,直到現在仍創作不輟。他由生活中尋求靈感,以西方形式,探求富含東方精神內涵的創作。表現自我、開拓新的藝術表現形式,是他持續追尋的方向。


部分金門藝術工作者,包括:許冰瑩、陳妙玲、徐瑞、盧根陣、洪世國等人,相偕前往看展,在朱為白親切詳盡的導覽解說下,一探大師的藝術創作心靈,也透過是項展出,充份瞭解,生活處處皆是藝術。


出身南京三代裁縫家庭的朱為白,於二十世紀五年代末期步入畫壇,以在媒材使用上充滿實驗性聞名,而為了「割出生命的意義」,他自一九六五年以來,以刀代筆的特色,展現截然不同的藝術創作風格。


目前朱為白的創作,除了三十多年以刀代筆的風格已臻純熟,使用的媒材也更為多元,隨手可得的生活用品,都變成作畫的素材。


線裝的冊頁非黑即白,十餘張疊在一起,俐落的刀筆,刻出如建築語彙般層次分明的作品。日常生活常用的棉花棒,被朱為白拿來從事創作,棉花棒被塗成全黑或全白,排列組合成「棒棒系列」;還有刀割刀剪的棉麻布、木刻、玻璃版畫,每件作品都呈現藝術家的創作軌跡。


朱為白表示,藝術需要不斷地再學習、再修為,不停地成長、不斷地創新,在這個過程當中,要學會看淡、看破、看開!


作品完全沒有用到畫筆,像是一首首「無字天書」,他用最深刻的心靈觸覺,轉化出心韻心聲,他表示,最深刻的情感,可以用最簡單的方式傳達;沒有字的詩,想像的空間更空闊廣大。


因為堅持創作的理想,他不曾降格媚俗,浮華於萬丈紅塵。幾年來,他蟄居鄉間,獨自過著隱士般的淡泊清靜日子,孜孜創作,無為也無所不為。


朱為白以刀代筆,以纖維織物的天然質感替代顏料,在沈寂的平面上刻劃立體空間,擊破傳統,也突破自己。當利刃戳穿畫面的一剎那,也穿越了心靈的牢固障礙。他的作品既是繪畫,也是雕塑;既非繪畫,又非雕塑。


長年的規律軍旅生涯,不間斷的晨泳嗜好,以及合宜富品味的穿著,讓家住金山的朱為白有著較同年齡人年輕的外貌與心靈,矯健的步履,游走在金山與台北,鄉間與都市,傳統與創新,朱為白正以另一種形式,書畫出台北街頭的另一種風景。


-------------------------------------------------------------------------------------------------------------------------


喜氣滿溢的竹鎮歡喜圖解說如下
 引用自http://140.117.11.6/txtVersion/boards/cec-to/M.960789889.A.html
【記者孫治華/報導】這純粹一景鄉村迎親的一幅畫,我們該怎麼去欣賞?這時我們
應該對作者朱為白本身有深刻的了解,對這幅畫作,我們才會有適當角度去切入欣賞
,朱為白早期的創作是選擇木刻版畫創作,主要表達的意境以愛與和平為主題系列版
畫,散發一股平安、喜樂的生命氣息。
 
 簡簡單單的迎親圖,簡簡單單的竹鎮,推嫁妝、扛著禮品的人,坐花轎的新娘好奇
著忍不住的向外張望和新郎精神氣爽的騎在隊伍前方,在在地呈現一股喜洋洋的溫暖
氣息。這對新人也將帶著眾親友的祝福中完成終身大事,開始他們倆人的新生活。
 
 新娘的花轎子,抬過奕苑、抬過茶館。對奕的人停下思考的步伐,品茗的雅客離開
風雅的茶香,都一併注視著這花轎,想著這又是那家的大少爺迎親了;想著那俗卻又
真的祝詞「百年好和,白頭偕老」。新人的喜氣在竹鎮散開來,呈現出竹鎮充滿快樂
和祝福的情景。
 
 本幅畫的作者朱為白,民國18年生,原名武順,南京世人。南京重輝商專畢業,師
事 廖繼春 先生。為東方畫會會員,曾任省版畫部評審委員。民國68年獲中國版畫類金
爵獎。民國60年於美國加州史丹佛大學、61年於美國紐約特瑞斯畫廊、68年於北市版
會家畫廊、69年於馬尼拉多明尼科畫廊、77年於三原色藝術中心等地舉版個展,並參
加國內外團體展覽多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anff013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